一. 安排好识字内容
实践告诉我们,教育聋儿识字时,一般教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孩子感兴趣的、笔画简单一些的、语言容易读的,有具体意义的字。如爸爸、妈妈、鸡、鸭、笔、纸、走、跑等,然后再逐步教一些比较抽象的字。如个、位、谢谢等。在识字中可以把性质相近的字前后放在一起教,以利于辨别,如汽车、马车前后教,识的字之间最好有些联系,以便联想,如棒冰、吃,可联想成我吃棒冰,每次识字不可贪多,开始时以一天识一字为宜。
二. 灵活的教学方式
1.比如用“看图识字”等教材教孩子识字,或采用百家出版社出版的“彩色识字图解”一书,反复教、反复读。
2. 结合日常生活教孩子看物识字、看动物识字。在家里,只要家长留心,处处都可教孩子识字。如桌子、椅子、板凳、衣裤鞋袜、锅碗瓢盆等,写好字均可指点孩子看、读。晚上吃“鱼”,家长可写好“鱼”字,让孩子认读,孩子看见下雨,可趁机教孩子认“下雨”两字。就是较抽象的字,如“闻”字,“香味”含义,家长便可炒好菜让孩子先闻后尝,孩子既可学会“闻”字,又可理解“香味”二字。
3.利用游戏教孩子识字。比如“玩开汽车”,家长可把各站名写在“票”上,先教孩子认读,然后让孩子售票,在游戏中让孩子“看站”牌,报“站名”等,还可以做“看字取物”、“百货店”等游戏。总之,不管什么游戏,都要结合内容让孩子认一些相公的字,在游戏中,让孩子掌握一些字。
三. 科学安排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几个关键的时间有意识地进行言语训练。比如一日三餐,家长和孩子共同坐在饭桌旁,因为孩子饿了,他很注意看父母,家长可以利用这一机会靠近孩子,对他讲述食品、餐具的词和短语,并使孩子听清楚,饭前饭后有许多机会可进行言语训练。如“你洗手了吗?”、“你饿了吗?”、“把碗拿过来”、“把凳子放好”、“把盘子收走”等。睡觉和起床时,家长可教孩子一些衣服鞋袜和身体部位的词句。比如“坐起来”、“把胳臂伸进袖子里”、穿上衣服“、脱下袜子”、把被子盖好“等。练习言语的机会是很多的,还比如说,孩子洗漱,家务劳动,迎接客人等等。
设法用对话形式,刺激孩子学说话,同时对一个词反复使用,并变换同一个词的不同使用方法,使聋儿更广泛、更深刻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如“开、关”二字,可先在“开门”、“关门”上反复多次,让孩子了解了,但孩子往往把“开、关”二字局限于“开门、关门”的特定动作上,如换个方法,使用“开、关二字”,如扩大到开灯、关灯;开电视机、关电视机等,对词的理解就深了一层。
四. 充分利用聋儿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来进行语训聋儿的听觉器官受损后,他们的视觉和触觉比一般普通孩子要发达,这可补偿听觉器官的不足。可以用孩子特有的感觉途径来训练他们说话,如用眼睛“看话”,对全聋和重度聋儿是一种重要的补偿性训练。家长应尽量把孩子的视线吸引到自己的嘴唇上,当孩子还不知言语为何物时,他不会注意到别人嘴唇的活动的,只要有意识地对他不停地说,当他一看到我们时,就对他进行语言刺激,慢慢的就会引起孩子注视,家长要注意重复言语的次数,并把口型与动作、实物联系起来,反复训练才能有满意的效果。另外,利用触觉“摸话”,也是帮助孩子提高认识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当家长发音时,如发“a”(啊)音时,可让孩子把手放在咽喉部感受声带的震动,发“m”(摸)时,可让孩子把手放在鼻翼上感受鼻的震动,还可让孩子用触觉体会说话时口腔气流喷出的情况,通过触觉就会逐步掌握和感受发音的要领。
家长还应有意识地同孩子一同去室外散步,上公园、娱乐场、展览馆或上门做客等,在这些活动中对孩子进行语训,都将取得良好的效果。总之,言语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聋儿掌握言语,即学会用汉语交往的本领,把话说清楚,用汉语传递和获得信息,这一目的必须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实际交往,综合训练才能达到,愿家长们大胆探索,讲究方法,持之以恒,使更多的聋儿回归到有声世界。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