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0至14岁儿童总数超过2.2亿。刚出生的新生儿如果耳廓畸形和外耳道闭锁很容易被发现,基本能及时去医院早期检查和治疗。而有些疾病(中耳腔或内耳疾病)隐藏在深部,就不容易被发现了。
一名3个月大的婴儿来儿保科体检时,因听力筛查不过关而转到耳鼻喉科会诊。通过清除外耳道分泌物后进行耳内镜检查,发现双侧中耳腔大量积液。追问病史,其家长补充说:孩子平时经常吐奶,有用耳朵擦母亲衣服甚至用手抓耳朵的习惯。当笔者告诉家长,该小孩患有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时,其家长认为不可能,无缘无故怎么就得了中耳炎呢?通过耐心解释,该家长才明白,自己宝宝的中耳炎跟吐奶有关,并且会影响听力。通过1周的治疗,该患儿中耳腔积液完全吸收,听力筛查也由原来的未通过转为过关。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细节被家长和部分医师忽略,有可能导致耳部疾病的漏诊。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儿童耳部疾病的相关知识。
儿童耳疾病的症状主要有:耳聋、耳闷、耳鸣、眩晕等,其中,耳聋的后果非常严重,它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交流。由于儿童正处于学习和言语发育阶段,从而给患者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应积极做好预防及科学治疗。
耳聋病因复杂多样,按耳聋性质分类为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病因有:
1.先天性疾病:外耳道狭窄或闭锁(俗称小耳畸形),听骨链畸形等;
2.后天性疾病:急慢性中耳炎、外耳道异物、耵聍栓塞等。其中,急性中耳炎包括: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坏死性中耳炎、急性乳突炎;慢性中耳炎包括: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含乳突炎);中耳炎后遗症包括:鼓膜穿孔、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因中耳炎的治疗复杂,时间长,疗效不确定,但后果严重,故应更加重视,积极治疗。
感音神经性聋病因有:
1.先天性疾病。
遗传性耳聋:是由遗传基因缺乏导致的,可以通过耳聋基因筛查早期诊断此类耳聋患者,做到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
非遗传性耳聋:指由妊娠期母体因素或分娩因素引起的听力障碍。病毒感染、产伤和高胆红素血症为其发生的主要病因,母亲患梅毒、艾滋病或在妊娠期大量应用耳毒性药物等亦可导致胎儿耳聋。
2.后天性疾病。
传染病源性耳聋:各种急性传染病、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乙脑炎、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脑膜炎、麻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耳带状疱疹、伤寒等均可损伤内耳而引起轻重不同的感音神经性聋。
药物性耳聋:多见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等,因此对于儿童尤其是有耳聋家族史的儿童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爆震性耳聋:由于突然发生的强大压力波和强脉冲噪声引起的听觉器官急性损伤。对于儿童来说燃放烟花爆竹是导致爆震性耳聋最常见的原因。
噪声性耳聋:是由于长期遭受85db(a)以上噪声刺激所引起的一种缓慢进行的感音神经性聋。其耳聋程度主要与噪声强度、暴露时间有关,其次与噪声频谱、个体差异亦有一定关系,有人发现2000hz~4000hz的噪声最易导致耳蜗损害。噪声性耳聋重在预防,因此不能让儿童长时间地在喧闹的机器中停留,远离ktv等噪声较大的场所,家里也不要经常大声喧哗。
那么,如何早期发现听力异常呢?
1.目前常用的客观听力检查有听力筛查和听性脑干反应等,新生儿出生后三次筛查不过关,就要进一步确诊。一旦筛选出并确定有听力障碍者应立即选配合适的助听器,重度聋患儿戴助听器3-6个月无效或者效果不理想,应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极重度患儿可考虑直接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对于儿童患者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手术后均应进行语言训练。
2.主观检查法(针对新生儿)——听性反射观察。所观察的内容是强声引出的新生儿的反射性反应。能够观察到的新生儿的反应有:惊吓反射、听险反射、唤醒反应等。
3.行为观察测听:主要是观察低龄幼儿(0-6个月)对声刺激信号的行为变化,比如眨眼、微笑、皱眉、啼哭、觉醒等等。如果有异常行为,也应该进一步检查。
希望通过相关知识的讲解,一方面帮助大家了解儿童听力残疾现状、致病原因、儿童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方法,树立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理念,降低儿童听力残疾的发生几率;另一方面也是为唤起全社会对听障儿童的关注、理解和帮助。